科研中心
口腔生物研究室
中心實驗研究室II室(口腔生物學教研室)
一、研究室沿革及簡介
本教研室由朱紫芳教授始建于80年代初,稱口腔微生物學教研室。承擔了文革后入學的歷屆本科生口腔微生物學課程。曾在本室工作過的老師還有盧珍梅、陳榮京及倪淑蘭等。
90年代初改稱口腔生物學教研室,教學內容也相應增加。90年代后期得益于我院與英國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歷時3年的合作項目,建立了設備比較齊全的實驗室。參加該項目的有我室張筱林、李成杰,牙體教研室高學軍、岳林、毛秀萍,牙防組王偉健及王文輝等老師。該實驗室即為中心實驗室II室。
主要承擔口腔醫學院不同學制本科生口腔生物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開展研究工作。此外,也是本院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進行微生物學實驗的平臺。
二、人員組成
教研室副主任:張筱林
共有教師3人,其中有高級職稱1人,副高職稱1人。有博士學位2人。
三、常規實驗項目
口腔細菌(包括厭氧菌,以下同)的分離培養
口腔細菌的鑒定(生化管、生化板及免疫熒光染色法)
口腔細菌的藥物敏感實驗(最低抑菌濃度MIC和最低殺菌濃度MBC測定)
四、目前擁有的儀器設備情況(萬元以上)
旋轉接種儀(OHIO-D)
厭氧操作和培養系統(Forma,1029)
二氧化碳培養箱(Forma,3111)
電子天平(Mettler,AE260,1/10000g)
酶標儀(Bio-Tek,Elx-808iu)
原位PCR儀(MJ Research Inc.)
大容量低溫高速離心機(Sorvall,RC-5C)
臺式低溫離心機(Heraeus,Fresco)
超低溫冰箱(Forma,368,-86℃)
自動滅菌鍋(Sanyo,MLS3020)
立體顯微鏡(Open)
萬能生物顯微鏡(Olympus)
五、主要研究人員簡況及研究方向
張筱林研究員,1969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口腔系。1978年起,先后師從于吳奇光教授和鄭麟蕃教授。1981年獲碩士學位,1984年獲博士學位。曾在德國(洪堡基金)和美國學習訪問。1991年從口腔病理研究室轉入本室。主要從事口腔癌前病變、口腔AIDS及細胞外基質電鏡、免疫電鏡研究。主要論文:
中華系列雜志,第一作者:
1. 口腔白斑300例的組織病理學分析. 中華醫學雜志. 63:430-434;1983
2.口腔白斑基膜的超微結構研究. 中華醫學雜志. 64:213-216;1984
3.口腔扁平苔蘚基膜的超微結構研究. 中華醫學雜志. 64:738-740;1984
4.口腔扁平苔蘚的組織病理學分析. 中華口腔科雜志.19:9-12;1984
5.口腔扁平苔蘚上皮細胞的超微結構研究. 中華口腔科雜志. 21:1-4;1986
6.口腔扁平苔蘚炎癥細胞的超微結構研究. 中華口腔科雜志. 21:151-153;1986
國外雜志,第一作者:
1.Ultrastructur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indings in oral hairy leukoplakia. Virchows Archive A Pathol Anat Histol. 412:533-542; 1988
2.Zur Ultrastrukur der Haarleukoplakie. Dtsch Z Mund KieferGesichtschir. 12: 460- 465; 1988
3.Ultrastructural findings in clinically uninvolved oral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HIV infection. J Oral Pathol Med. 18:35-41; 1989
4.Ultrastructural findings in oral hyperpigmentation of HIV-infected patients. J Oral Pathol Med .18:471-474; 1989
5.The distribution of undulin, tenascin and fibronectin in the human periodon- tal ligament and cementum: comparative immune-electron microscopy sing ultrathin cryosection. J Histochem Cytochem. 41:245-251; 1993
6. Shammah—induced oral leukoplakia-like lesions. Oral Oncology.37:609 - 612; 2001
參加6次國外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均展poster,2次speech)
參與《口腔粘膜癌前病變》、《實用口腔科學》及《現代口腔科學》編寫。
郭麗宏副教授,碩士導師,1996年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七年制班,獲碩士學位。1996.8~1997.9,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內科醫師。1997.9~2000.7為華西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博士生,2000年獲博士學位。2000.12~2003.6在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進行博士后學習。2003年7月調入本室。從事齲病相關基因及變形鏈球菌蛋白質組的研究。現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以及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A類)項目等經費。
發表論文:
1. 高齲者口腔中c血清型變形鏈球菌的基因組指紋分析.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03,13(11)(第一作者)
2. 同一口腔中c血清型變形鏈球菌高、低毒力株的篩選.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03,13(10)(第一作者)
3. 變形鏈球菌表面蛋白真核表達質粒pcDNA3/pacA和pcDNA3/pacP免疫動物實驗研究.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01,11(5)(第一作者)
4. 變形鏈球菌表面蛋白pcDNA3/pacA與pcDNA3/pacP真核表達質粒的構建.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2000,18(6)(第一作者)
5. 變形鏈球菌表面蛋白真核表達質粒pcDNA3/pacA和pcDNA3/pacP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表達.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0,18(6)(第一作者)
6. 多媒體課件在口腔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 2002,4(5,6) (第一作者)
7. c血清型變形鏈球菌抑齲相關基因/DNA片段的高通量篩選.口腔醫學雜志. 2004,24(6)(第一作者)
8. 變異鏈球菌表面蛋白質抗原真核表達質粒的構建及免疫動物的研究.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 2001,21(4)(第二作者)
9. 溶菌酶對感染根管內優勢菌抑菌作用的實驗研究.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1998,8(1)(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