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學科介紹
一、 口腔正畸科沿革及簡介
北京大學口腔正畸科由我國著名口腔醫學家毛燮均教授于1949年開創,1977年經衛生部批準正式成立口腔正畸科,歷任科主任有黃金芳教授、傅民魁教授、許天民教授。口腔正畸科由門診、教研室、研究室構成,其中研究室目前擁有5個實驗室,分別是:功能實驗室,顱面生長發育中心,睡眠呼吸障礙診療中心,顱頜面三維虛擬現實實驗室,口腔正畸基礎實驗室等。全科至今已發表SCI收錄論文36篇,近十年來在國內外雜志上已發表論文近400篇,主編專著18本;主譯論著2本;獲得92項科研基金,資助金額達1143.5萬元;獲得國家級專利6項。并已獲得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獎、國家教育部、衛生部、北京市的各種科技獎共23項,另在國際會議及組織中獲三項國際獎。多次主辦全國口腔正畸學術會議,并于1991及1997年組織二次北京國際口腔正畸學術會議,2005年在北京組織了第五屆亞洲太平洋地區正畸年會。
二、國內著名教授
傅民魁
男,1937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臨川市,1960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口腔醫學系,留校任教,1961年-1965年攻讀北京醫學院口腔正畸研究生,1981年-198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國家公派進修學者赴美國西北大學牙醫學院正畸學系訪問,獲美國口腔正畸專科醫師證書。
歷任北京醫科大學口腔正畸教研室主任,口腔醫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委員、中華醫學會口腔學會常委,中華口腔醫學會正畸專業委員會主任,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榮譽院士(牙科)、香港醫學專科委員會榮譽院士(牙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口腔醫學委員會負責人。現任北京大學口腔正畸博士導師、中華口腔醫學會正畸專業委員會榮譽主任委員、《中華口腔醫學雜志》主編、《口腔正畸學》雜志主編、《中國口腔醫學年鑒》,《華西口腔醫學雜志》等數種專業期刊的編委,
在口腔正畸學科研中做了大量工作,有深厚造詣。在國內研究、推廣應用口腔正畸學中的X線頭影測量診斷技術,引進研究高效方絲弓固定矯治技術并開發國內產品,使之在國內大量推廣應用。已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69篇,主編和副主編的著作:《顳下頜關節病》、《口腔正畸方絲弓細絲弓矯正技術》、《口腔X線頭影測量》、《實用口腔學》、《正頜外科學》、《口腔正畸學》、《口腔正畸專科教程》。曾先后獲全國醫藥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衛生部科技進步獎5項,國家教委科技獎4項,北京市科技進步獎4項等。經他的積極開拓,開創了口腔正畸的國外交流聯絡,確立了今天與國外學術界廣泛交流的局面。
林久祥
男,1945年12月生于山東省青島市。1970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口腔醫學系,留校任教。1978年從師毛燮均、黃金芳教授攻讀研究生,1981年獲醫學碩士學位,1986年于北京醫科大學獲中美聯合培養的醫學博士學位。1986年留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口腔醫學院兩年,1993年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阿德來德(Adelaide)大學高訪。
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務副書記、口腔正畸研究室副主任、中華口腔正畸學會主任委員。現任北京大學口腔正畸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口腔正畸學會前任主任委員,口腔正畸專科醫師認證委員會主任委員,口腔顱面生長發育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日本新瀉大學口腔醫學院客座教授,全國高等醫學會行政管理分會副理事長,《口腔正畸學》副主編等。此外,兼任美國Case大學口腔醫學院客座教授,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名譽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口腔醫學系名譽系主任及客座教授,南京醫科大學客座教授等。
在學科建設上,牽頭創建了我國正畸界唯一的口腔顱面發育研究中心;在口腔正畸臨床非手術治療骨性牙頜畸形疑難病例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研發出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傳動直絲弓矯正器及技術,并被衛生部列為十年百項推廣技術之一;首次提出了頸椎骨骨齡定量分期法。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口腔正畸3種SCI收錄的雜志發表論著,取得了我國大陸正畸界歷史性零的突破。是我國正畸界培養的第一位博士,1991年成為我國正畸界唯一獲得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待遇,1998年被評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在國內外雜志上發表了100余篇論文,是我國正畸界在SCI收錄的雜志上發表論文最多的學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5項,國家專利16項,出版著作10余本,其中主編4本。作為負責人承擔過國家“863”科技攻關項目、科技部“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及衛生部重點科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共培養出近30名博士。
曾祥龍
男,1945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1969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口腔醫學系,1983年獲北京醫學院醫學碩士學位。1987年赴美國紐約大學牙醫學院和密西根大學任訪問學者和訪問副研究員,1996年赴瑞典卡洛林斯喀皇家牙醫學院正畸科為客座教授。
現任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正畸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睡眠呼吸障礙診療中心主任。兼任中華口腔醫學會正畸專業委員會顧問,《口腔正畸學》雜志常務副主編,《現代口腔醫學雜志》、《中國口腔醫學年鑒》等五種口腔專業雜志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衛生部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地區高級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外國醫師在京行醫資格考試考官,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口腔正畸專業考試考官。
研究方向為正畸矯治器與矯治技術、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顱面與牙齒人類學。主持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3項、衛生部科學基金2項。先后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和多項國家專利。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190余篇;主編3本專著,主譯1本,參與7部著作編寫。已培養畢業博士研究生18名、碩士研究生4名。
三 現階段學科帶頭人:許天民教授
男,1963年6月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1986年畢業于南京醫學院口腔系;1992年獲北京醫科大學口腔正畸博士學位; 1994~1996年赴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牙科學院正畸科做博士后,在美國著名正畸臨床研究專家Sheldon Baumrind教授和Robert Boyd教授的指導下從事正畸臨床科研工作。現任北京大學口腔正畸科主任、全國口腔正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亞太正畸協會(APOS)執行委員會執委、北大口腔顱面生長發育中心常務副主任、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學牙科學院兼職教授;中華口腔醫學會理事、北京市口腔醫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外國醫師考試口腔正畸專業考官、北京海淀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美國正畸學雜志(AJODO)、歐洲《Orthodontics and Craniofacial Research》、韓國《Kore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中國《口腔正畸學雜志》、《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北京口腔醫學》編委;國際牙醫師學院(ICD)院士、國際牙科研究會(IADR)、歐洲正畸學會(EOS)及中華口腔醫學會會員。
主要研究方向有口腔正畸學診斷及現代矯治技術、正畸治療主客觀療效評價方法學研究、二維及三維數字影像技術在口腔正畸學的應用、口腔正畸生物力學、面部美學評價研究等。目前已培養及指導碩士或博士研究生30多人;在國內外專業雜志上發表論文80余篇,參編論著7本;負責過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863計劃、1項衛生部重點項目、1項科技部十五攻關項目、1項衛生部科研基金、1項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跨學科項目、1項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及1項美國加州大學STAA基金;曾獲衛生部科技進步獎、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學獎、教育部科技成果證書等。
四 各級研究人員構成
正高職稱:
傅民魁,林久祥,曾祥龍,許天民,周彥恒,李巍然,賈綺林,高雪梅,晉長偉,胡煒
副高職稱:
魏松,王巍,谷巖,聶瓊,姜若萍,李小彤,鄒冰爽,張曉蕓,賈培增,劉妍,劉怡,江久匯,尋春雷
中級職稱:
耿富琴,張靜,施捷,周彥秋,梁煒,孫燕楠,丁鵬,韓冰
初級職稱:
宮煦
五 實驗室簡介
1、口腔正畸功能實驗室
口腔正畸功能實驗室由傅民魁教授開創,是我科最早成立的實驗室之一,是最早在全國開展錯河畸形及正畸功能方面研究的單位,現任負責人是李巍然教授。
實驗室建立以來,研究開發了多種余功能研究相關的實驗儀器,并引進多種國外先進功能檢查儀。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口腔吞咽功能,正頜手術前后的發音,頜面肌肌電研究,下頜運動軌跡,髁突運動,咬合平衡等多方面。對口頜系統的肌壓力、顳下頜關節、咀嚼肌電及下頜運動軌跡、口腔吞咽功能、河接觸點、上氣道,以及語音等也進行了較詳盡的研究。培養了大批博士研究生,發表了近百篇科研論文。
口腔正畸功能實驗室自建成以來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級、局級研究課題。進行了多項口頜系統功能方面的系列研究,其中“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的正畸治療”、“前牙舌傾型深覆畸形的綜合研究”、“正常河與錯河畸形的多因素分析研究”、 “下頜運動在口腔正畸中的應用”、“唇腭裂術后反河患者的正畸治療及其與口頜系統功能的關系 ”、“錯河畸形與口頜功能”等分別于1987年、1989年、1990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1年獲省部級科技獎勵6項,局級科技獎勵4項。
2、口腔顱面生長發育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顱面生長發育研究中心由林久祥教授牽頭、許天民教授和張興中副教授協助創建于1996年,是國內口腔醫學界唯一的顱面生長發育研究中心,現任主任是林久祥教授。十余年來研究中心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果。
1.建立了國內唯一的正常連續10年的、比較完整的口腔顱面生長發育混合縱向資料庫,包括X線頭顱側位定位片、正位定位片、手腕骨片、曲面斷層片、正側面像及牙硬石膏模型等,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2.培養了8位博士研究生。
3.獲得了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1項北京市科委等基金的支持。
4.在國內外發表了20余篇與顱面生長發育有關的論著。
5.部分研究成果寫入了2本口腔正畸學專著中。
6.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建立了頸椎骨骨齡定量分期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其論著將在SCI收錄的美國正畸雜志(AJO-DO)上發表。
7.對自然頭位的研究成果發表在SCI收錄的美國Angle 正畸雜志(AO)。
8.進行了牙齒三維生長發育方面的初步研究。
9.與美國有關實驗室建立了初步的聯系,進行了積極的學術交流。
3、睡眠呼吸障礙診療中心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睡眠呼吸障礙診療中心成立于2002年,中心主任為曾祥龍教授。
該中心為國內口腔學科在該領域中實力最強的中心,中心由口腔正畸科、正頜外科和口腔放射科人員聯合組成,為全國多個口腔學科睡眠中心培養了主要負責人,是中國睡眠研究會理事所在單位。在新病房大樓里擁有配備多導睡眠監測儀的睡眠實驗室。在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一項衛生部科研基金資助下,開展了:對鼾癥和睡眠呼吸暫停的流行病學調查,睡眠呼吸暫停的形態學病因分析,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種族特點研究,無鼾人群上氣道及周圍組織的多年齡段數據庫及形態學增齡變化,療效良好的多種矯治器臨床治療,矯治器治療的長期追蹤研究,單頜、雙頜手術以及骨牽引治療,矯治器及正頜手術治療機制的研究,鼾聲特點的研究,肌電研究,下頜滴定式前伸時上氣道變化特點的研究,兒童睡眠呼吸障礙的研究。先后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二等獎,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發表文獻62篇中,英文8篇被SCI收錄5篇。先后培養8名博士1名碩士,其中4人畢業后得到海外深造機會。
4、顱頜面三維虛擬現實實驗室
顱頜面三維虛擬現實實驗室由許天民教授創建并負責,課題組有6名在職研究人員,均有海外留學經歷,其中高級職稱1人、副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人,以及常年5名左右研究生參與。
課題組長期從事顱面醫學影像三維數字化成像方法、建模精度、建模效率、不同數據源三維數字影像的融合精度、臨床可信度、數字化醫學影像的二維及三維空間位置測量、虛擬牙頜矯正的智能計算機系統、三維牙齒移動對面部軟組織三維形態變化的影響等方面的臨床應用基礎研究。在該課題方向上已受到2項國家863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衛生部臨床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跨學科項目、國家留學基金委、美國加州大學STAA基金會等的支持。目前本課題組已具有三維面部照相系統、三維模型激光掃描系統、醫學CT專業顯示器、CT影像三維處理軟件(Mimics)、以及三維逆向工程軟件Rapidform等,基本具備了從事此類研究的軟硬件條件。同時,該課題組與美國太平洋大學顱面研究實驗室、北京大學聽覺與視覺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工程學院等建立了穩定的科研合作關系。
5、口腔正畸基礎實驗室
口腔正畸基礎實驗室現任主任為周彥恒教授。組成人員3名,其中高級職稱1人,副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1人,均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驗,已培養博士研究生9人。
實驗室應用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結合動物實驗、器官培養、細胞培養等實驗方法,依托我院外科實驗室和北京大學醫學部生化實驗室,主要開展2個方向的基礎研究工作:1. 正畸牙移動過程中的牙槽骨改建;2. 腭、舌等顱面組織器官在發生、發育過程中相關因子的表達、功能及相互作用。
目前,實驗室已經建立了牙周膜細胞、骨細胞、成骨細胞、破骨細胞以及下頜弓、鄂板、胚胎舌等培養體系,發表文章近50篇,其中SCI論文5篇。
六 人才培養情況
口腔正畸科是全國最早的口腔醫學的臨床博士點。自1961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已培養碩士67人,博士82人。1997年、2002年已有兩名博士生分獲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正畸科的“臨床口腔醫學研究生的規范化培養和質量監控”1997年獲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及北京醫科大學教育成果獎。